ayx中国官方网站公司新闻

ayx中国官方网站·回眸 童第周:水滴石穿不断攀登生物学高峰
发布时间:2024-04-05 14:09:18 来源:Ayx爱游戏官方在线登录 作者:ayx爱游戏体育网页版入口


  1979 年的3月30日,一位77岁老人满怀遗憾去世。他的名字因为小学课本上的一篇作文,几乎被所有中国人熟知。这篇课文叫《一定要争气》,里面讲述的就是他上中学以及在比利时留学时刻苦学习的故事。

  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正是因为这位老人的呕心沥血,中国人早在1981年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克隆鱼,比多利羊早了整整15年!

  童第周在砥砺前行、勤学苦练的青年时期,就接触到了爱国主义、主义思想,并将个人的努力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

  童第周于1902年出生在浙江鄞县东乡童家岙村(现塘溪镇童村)。童第周的父亲在村中办私塾为生,从小鼓励他努力学习,教导他如“水滴石穿”一样,期许他坚持不懈、有所成就。1918年,童第周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一年后转入以理学见长的宁波效实中学。他的中学时期正值乱世之际,国家动荡,这也是童第周对社会、国家形势产生认识和思考的时期,他接触了爱国主义思想,看了一些主义小册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第周作为宁波中学学生联合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痛恨日本侵略者,曾带领同学们日货,上街。

  1923年,童第周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成为心理学家郭任远的助教,郭任远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能力,树立了他对科学实验的认识。

  1930年,在亲友的支持下,童第周乘火车从上海经过大连、满洲里,穿越苏联,远赴比利时比京大学医学院留学攻读动物学博士。他找到第二国际的成员、校长布拉舍教授,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布拉舍对中国学生抱有好感,很快答应了童第周的请求。童第周积极参与实验室工作,尤其是关于青蛙卵的实验,以出色的技术和实验能力,成功地剥去了青蛙卵膜,这一壮举让他在欧洲生物学界声名鹊起,同时也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事业争得了国际声誉。

  在留学的同时,童第周亲历了国际时局的剧变。童第周的老师达克教授曾劝他:“你的国家这么困难,在这里我可以给你申请特别博士。”童第周却说:“不,我要回去,我是中国人!”就这样,童第周放弃了布鲁塞尔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于1934年8月毅然回到了祖国。

  时逢国难当头,童第周先后辗转到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四川李庄同济大学、重庆北碚复旦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教授,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电灯,他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陶瓷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得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雨天就点上煤油灯做实验,他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引起了国际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他的座右铭是:“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童第周在科学界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和尊敬,是由于他在种间克隆技术上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童第周与夫人叶毓芬——这对中国的“居里夫妇”就证明了文昌鱼卵子球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70年代,童第周等人进行了关于核酸对鱼类发育和性状影响的研究,利用鲫鱼的遗传基因,成功克隆出单尾金鱼,被科学界称之为“童鱼”。

  20世纪30年代童第周曾对海鞘卵子的球进行多种配合研究,用球染色法追踪染色部分在发育中的去向,证明海鞘的镶嵌型发育远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严格,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或多或少是决定性的,纠正了过去的观点。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开始进行两栖类胚胎的纤毛运动和鱼类卵子器官形成物质的定位研究。他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是在原肠期与神经板初期,并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自头而尾逐渐减弱形成梯度,清楚地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童第周利用解剖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带着学生从傍晚开始试验直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每天学生们赶到实验室看到的第一个人永远是童第周先生,他端坐在显微镜前,似乎和这些仪器一样成为实验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夜色深沉,久坐几个小时的学生们感到疲累困顿时,他们抬头依稀可见童第周端然凝坐的瘦小身影,显微镜下一双灵巧的手,一 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丝,在一个比小米还要小的鱼卵上,准确、敏捷并且娴熟地操作着,他之所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是因为他认为“科学家不动手做实验便成为科学政客了”,这是他对待科学研究的信条。童第周那专注的身影深深地定格在了学生们的脑海中,成为他们对童第周先生最深刻的记忆。

  1963年,童第周等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核移植研究,诞生了第一群雏形克隆鱼,遗憾的是,由于实验结果只用中文发表,甚至连英文摘要也没有,这项研究的重大科学意义并没有被国际科学界所关注和认识。1979年,以童第周为主完成的《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鱼》于他去世后的1980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向世界表明,中国首先成功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的克隆鱼。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童第周还在鲤鱼、鲫鱼、草鱼、鳊鱼等鱼类中进行试验,研究的先进性一直居国际前列。

  21世纪是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医学和生物学方面诸如基因编辑、人类基因组计划、细胞融合、胚胎干细胞、克隆动物等成为研究热点。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童第周就已经带领科研人员进行了胚胎发育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后来生物技术的相关工作建立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因此,童第周在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世界100位最优秀科学家之一。

  童第周终生在科研一线耕耘治学,先后从事无脊椎动物、文昌鱼、 两栖类、鱼类的卵子发育、受精、细胞分化机制,以及核质关系在发育、分化和性状遗传中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胚胎细胞和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先河。

  1979年3月6日,参加浙江科学大会的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这天,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上台发表演讲,他说要用生物技术改善人类生活,他描绘的灿烂前景让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突然,兴致勃勃的童第周一下晕倒在座位上。他的心脏病发作了,人们慌忙把他扶下去。10分钟后,童第周坚持走上讲台讲完报告,这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报告。缓缓走下讲台的童第周疲惫不堪,最终他还是拒绝了人们让他住院治疗的挽留,迅速赶回北京。他说,“已经到了春暖花开、鱼产卵的季节,我要回去安排工作。”谁也没有想到,回到北京的童第周病情迅速恶化,被紧急送往医院,20多天后不幸离世。

  童第周的人生旅途如同一部奋斗的史诗,记录着对科学的无尽探索、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以及对事业的孜孜以求。无论是海洋事业、生物科学的研究,还是科技任务的规划,他始终将祖国的需要摆在首位,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服务国家,践行科学报国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愿效老牛,为国捐躯”的崇高信念。


ayx中国官方网站

上一篇:走上工程生物学之路 代谢途径设计
下一篇: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简

在线客服